科技赋能,绿色崛起:中国农科院原院长翟虎渠
深入川西调研,把脉茶竹产业发展新路径
《党建头条》新媒体四川云中心
9月16日,中国农科院原院长、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会长、农业科学家翟虎渠教授、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指导协调办融资总监杨震博士、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的《农家书屋》杂志社主任王生志、《党建头条》新媒体四川省管理中心主任屈亚东等一行,在蒲江县经科信局徐水祥局长、竹抹茶生产企业董事长宋治林的陪同下深入川西地区(主要包括雅安市名山区、蒲江县、邛崃市等地)的核心茶叶与竹资源产区,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深度调研。此次调研旨在实地考察川西茶产业与竹产业的发展现状、科技应用水平、面临的挑战,并为推动两大特色优势产业的高质量融合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左一杨震 左二宋治林 中:翟虎渠 右二徐水祥 右一屈亚东)
聚焦茶园:科技提质,生态增效
调研组一行先后走访了“中国茶都”雅安市名山区几十万亩茶园、成都市蒲江县几十万亩茶园等多个知名茶叶生产基地和现代化茶叶加工企业。专家们深入茶园,仔细察看了茶树长势、土壤状况以及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他们在蒲江县经科信局徐水祥局长陪同下,与当地茶农、企业技术人员及抹茶生产企业、竹纤维加工企业负责人宋治林董事长进行了广泛交流,重点了解了品种改良、标准化种植、有机茶及抹茶生产、夏秋茶资源利用以及品牌建设等方面的进展与瓶颈。
“川西茶区历史悠久,生态禀赋优异,蒙顶山茶、抹茶等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日益凸显。”调研组中国农科院原院长、农业科学家、翟虎渠教授指出,“我们看到,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的推广正逐步提升茶园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下一步,需进一步加强特异品种选育、数字化智慧茶园建设,并深度挖掘茶文化、茶旅游潜力,延伸产业链,实现从‘产量导向’向‘质量与效益导向’的转型升级。”
(左一王生志 左二屈亚东 中:翟虎渠 右二杨震 右一宋治林)
探访竹海:资源盘活,创新驱动
在川西连绵的竹海,调研组重点考察了竹资源的培育、采运、加工及综合利用情况。专家们走访了竹纤维加工厂、竹基新材料企业、竹叶黄酮及木糖醇提纯加工厂等,详细询问了竹材采伐周期、初级加工效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以及竹产业在固碳减排、水土保持方面的生态价值实现途径。
“川西竹资源丰富,但当前产业发展仍面临资源利用率不高、产业链条较短、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调研组成员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指导协调办融资总监杨震博士表示,“迫切需要加大科技投入,一方面研发高效的竹材加工技术和环保型竹基复合材料,如竹缠绕管道、竹纤维产品等;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以竹代塑’新路径,拓展竹制品在建筑、家居、包装等领域的应用市场。同时,发展竹林康养旅游、竹林碳汇交易等新业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把脉开方:融合共生,绿色发展
通过实地考察与座谈交流,调研组认为,川西地区的茶产业与竹产业不仅各自特色鲜明,更具备巨大的融合发展潜力。例如,竹林可为茶树提供天然的遮荫屏障,改善茶园小气候,提升茶叶品质;竹材可用于建设生态茶舍、制作茶具包装;茶旅与竹旅线路可有机结合,形成更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
调研组建议,未来川西茶竹产业的发展应着力于以下几点:
1. 强化科技支撑:加大优良品种选育、绿色生产、精深加工、智能化装备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2. 推动三产融合:促进种植业、加工业与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
3. 注重品牌引领:整合区域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
4. 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建立茶园、竹林的生态补偿和碳汇交易机制,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此次调研为科学制定支持川西茶竹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也为当地产业振兴注入了新的科技动能。专家们表示,将持续关注川西茶竹产业的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助力这片绿色沃土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文:屈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