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经济学家企业家联合开发中心主办

询盘信息 您暂无未读询盘信息!
官网
页面位置页面位置 : 首页 > 国际教育交流 > 国际教育交流

百年名校新期盼:中希学术合作再升级

发布时间:2025-09-22作者:admin

        作为希腊zui古老、zui具影响力的大学之一,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2025年迎来百年校庆。在回顾百年学术成就的同时,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致力于在科研创新、教育发展、国际合作等领域谱写新篇章。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国际关系与对外合作、终身学习及学生事务副校长、现代和当代历史教授伊科沃斯·米哈伊利迪斯(Iakovos Michailidis),就大学在全球学术舞台上的角色、中国与希腊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合作以及跨文化交流实践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服务社会体现公立大学独特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希腊zui大的大学,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既传承着历史智慧,也肩负着重要责任。请问当下贵校如何定义“学术卓越”?又如何在延续悠久传统与回应现代需求之间寻求平衡?

  伊科沃斯·米哈伊利迪斯:2025年,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迎来建校一百周年。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始终坚守对学术卓越的追求,下一个世纪我们也将继续走在这条道路上。所谓学术卓越,既体现在通过科学研究推动创新上,也体现在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上,同时还意味着为社会服务——这是公立大学应当践行的首要使命。

  我们也希望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合作不断拓展新的知识领域。在人才培养中,我们强调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我们始终重视知识成果的社会价值,使其能够回应现实挑战,并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看待各类大学排名榜单?它们是否能够充分反映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的学术使命,尤其是在社会影响、区域参与等方面?

  伊科沃斯·米哈伊利迪斯:大学排名具有一定的意义,因为它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全球大学发展整体趋势。然而,这种总体趋势并不足以全面体现一所大学的独特影响力。以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为例,它在希腊乃至整个巴尔干地区的大学中都发挥着引领作用。这种地位的形成,与塞萨洛尼基市的地缘政治价值以及希腊在巴尔干地区的重要角色密切相关。

  塞萨洛尼基作为连接欧洲与东地中海的枢纽,历来是不同文化、经济与政治力量交汇之地,这为大学在区域合作与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独特作用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希腊是巴尔干地区的稳定力量与欧盟成员国,这使得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能够在区域高等教育和科研网络中发挥桥梁作用。从上述因素来看,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的社会影响与区域参与实际上超越了传统排名体系所能衡量的维度。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人们再次注意到高等教育发挥着多种多样的重要作用,包括促进就业和创新、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等。在您看来,像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这样的公立大学,其使命在这一更广泛的背景下将如何演变?

  伊科沃斯·米哈伊利迪斯:我坚信大学的公共属性。虽然我并不反对私立大学的存在,但我认为,公立大学比其他任何机构都更有能力,以社会同理心和服务精神来实现其学术研究与教学核心使命。在当代社会,这种公共属性显得尤为重要。公立大学不仅承担着培养专业人才和推动科研创新的责任,而且肩负着促进社会公平、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使命。通过开展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公立大学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公众利益,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也是公立大学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独特价值所在。

  保持人文学科的活力与相关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许多国家,人文学科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您认为,这一趋势的关键驱动因素是什么?

  伊科沃斯·米哈伊利迪斯:人文学科面临压力是21世纪的全球性现象。在我看来,这与全球化的兴起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将个人成功主要与物质成就联系在一起的观念有关。这是一种扭曲的认知,源于市场在公共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不幸的是,我担心人类在重新回归人文学科、寻找永恒价值与理想之前,将为这一选择付出沉重代价。

  在希腊,在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这样的公立大学中,人文学科同样面临压力,包括经费紧张、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以及对学科价值认知的变化等。但学生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理解等核心能力,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这对于个人的发展以及社会整体文化道德建设至关重要,而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和责任感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即便是在全球化与技术驱动的时代,人文学科依然是我们理解自身和世界的重要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报》: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在哲学、神学、历史学、文学等领域有着悠久的传统。能否请您谈谈,在当今学术与社会背景下,保持人文学科的活力和相关性为什么重要?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伊科沃斯·米哈伊利迪斯:我校在1926年开设的第一所学院就是哲学院,且多年来一直坚持深耕人文科学领域。忠于这一传统,我校持续强化人文学科发展建设,支持历史、考古、哲学等领域的研究,这些学科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希腊的重要学术品牌。例如,我校科研委员会每年都会拨款资助由本校教授主持的重要考古发掘项目。由此,韦尔吉纳(Vergina)、狄翁(Dion)和腓立比(Philippi)等具有标志性的考古遗址,不仅获得了希腊文化部的年度资助,也持续得到我校提供的资金支持。同样出于对人文学科的重视和对其价值的认可,我校每年还为文学院下属的两座重要博物馆(石膏像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提供经费支持。在这些举措中,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无论是在考古现场,还是在两所博物馆里,每年都有数百名来自希腊和世界各地的学生接受系统培训。两座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既为人文科学领域的科研活动和相关信息传播提供了平台,也让学术成果真正走向社会。

  面向未来的中希学术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的国际合作有何设想?在发展合作伙伴关系时——无论是区域内、欧盟内部,还是与中国等国家——您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

  伊科沃斯·米哈伊利迪斯:作为国际关系与对外合作、终身学习及学生事务副校长,我坚信应当加强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与全球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国际合作。具体而言,推进与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是战略性选择和重点方向,我们很快将在这一方向上展开具体行动。中国是希腊的友好国家,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文化影响力。我们期待在历史、考古、哲学等传统优势领域深化与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同时将交流拓展至前沿技术、创新创业、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新兴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中国与希腊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zui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成立。您如何看待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在推动学术交流与加深相互理解方面的作用?

  伊科沃斯·米哈伊利迪斯: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我深知中国的悠久历史及其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中国与希腊同为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两国始终彼此怀有深厚而真挚的敬意。我们希望通过开展联合培养项目、推动合作研究计划以及加强学术人员的交流与流动,把共同秉持的丰富文化理想传递给两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因为唯有他们,才能在继承文明成果的同时,继续书写新的篇章。然而,中希两国之间的纽带并不限于对过去的共同追忆,更有对未来的共同担当。正是基于这种面向未来的共同愿景,我们希望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为两国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1月,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举行。这一盛会具有里程碑意义,贵校是如何参与其中的?未来又有哪些计划进一步扩大贵校在此类活动中的参与?

  伊科沃斯·米哈伊利迪斯:我校积极参与了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这次经历极具启发性,使我们受益匪浅。通过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交流,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古典学不同研究方法和成果的理解,而且发现了中希学术传统间的诸多共通之处。未来,我们将继续增强对此类国际学术平台的参与力度,并计划主动承办相关活动。

  毕竟,我校以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命名,他的诞生地以及教授亚历山大大帝的地方,距塞萨洛尼基仅数公里之遥。我们希望依托这一独特的地缘与文化优势,举办一系列聚焦中国与古希腊哲学的学术交流活动,诚邀中国学术界的同仁和朋友,共同探讨亚里士多德与孔子思想的交汇点。通过这些交流,我们希望展示古典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探索这些理念如何为中希两国乃至全人类的未来提供智慧指引。此外,这也将为学生和青年学者提供近距离参与国际学术讨论的机会,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跨文化理解能力,为推动全球古典学研究和文明对话贡献力量。 

【编辑:姚晓丹(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