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四川省经济学家企业家联合开发中心专家组
zui近,省委对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了重要决定①, 目标是要把文旅大省建成文旅强省。王晓晖同志在对决定的 说明中,在理论和实践上,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 平论述了四川文旅全域、全业态发展的方针、政策,对把四 川文旅做成战略性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提出 ① 2025 年 6 月 17 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 议作出了《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 决定》。会上省委书记王晓晖,对以上“决定”作了“说明”。
重大举措,这将在四川文旅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本文作为学习的一些体会,分享给同志们。 一、文旅产业的重新定位 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旅游业被认为是游山玩水, 视为享乐主义,似乎与社会主义社会格格不入。其实,旅游 产业是个“中性”的东西。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发展、社会主 义社会也不排斥。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 的提高,旅游作为服务业而存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人民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人民生活得 到很大的提高,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生产 建设突飞猛进,高速公路、高级铁路四通八达,空铁联运、 空水联运、水陆联运、陆空联运等,以及各种网络的建成, 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在思想上人们的 观念也发展了很大的变化,追求高水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 成了一代人的新目标,并且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新潮流,这 就形成了文化旅游产业兴起和繁荣思想基础。 中国人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又有了新的思想觉悟,加 上强大的文化力量融入到旅游产业之中,文化产业与旅游产 业的深度融合,这就促进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习近平同志站在在历史的高度,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 实践出发,把文化旅游产业重新定位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这是对文旅产业理论的突破 性的创新,实践上的跨越式发展。
1.把文旅产业定位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有四层意思:一是新。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上, 毛泽东同志没有提出过、邓小平同志也没有讲过,这是习近 平同志第一次创新性的提出来的;二是战略性。讲文旅产业是 长期的、宏观性的产业,能带动国民经济多行业、多产业的 发展。不是讲一时一事、暂时性的举措,是有长度、有宽度、 有高度、有深度的产业。三是支柱产业。文旅产业的存在,能 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形成一个体系,一个产业运行的 机制,比如:带动房地产、景区修复和建设,带动就业,彰 显文化的魅力,支撑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的发展。根据我国 文化旅游部 2024《公报》,全年参与文化旅游活动有 56.15 亿人次,消费总额达到 5.75 万亿元①。四川省 2024 年参加 文旅活动的有 11.19 亿人次,消费总额为 1.76 万亿人民币②。 单是一个五一小长假参加文旅活动就有 3465.28 万人次,消 费总额达到 235.01 亿元③。四是文旅产业是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 山银山的助推器。绿水青山是大自然的恩赐,不在绿水青山之 中修通公路、铁路,不建设民宿、宾馆、饭店,绿水青山就 ① 国家文化旅游部:《2024 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② 四川省文化旅游厅:《2024 文化旅游情况报告》; ③ 四川省文旅厅:《关于 2025 年五一假期文化旅游市场情况的报告》。永远都是绿水青山,就转化不成金山银山。有了文旅产业助 推,绿水青山就变成了现实的金山银山。
2.把文旅产业定位为民生产业 因为文旅产业是透过人们的吃、喝、玩、乐,人民群众 把资金消费在旅游的景点上、饭桌上、住宿上,消费在旅游 设施中,消费在青山绿水里。围绕旅游的多种服务行业也兴 盛起来了。农民的蔬菜、水果、小吃,小商小贩也做起来了, 子女们的就业也解决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单是四川 乡村旅游就使 2000 多万农民增加了 3.4 亿元的收入。
3.把文旅产业定为幸福产业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化赋予旅游深度的历史传承、 深厚的逻辑内涵的独特魅力,文化和旅游在哲学上合二为 一,拥有融合的天然优势。使人们在大自然的美丽中,受到 文化的熏陶,挥发出的热量环绕山河,深深感到祖国的伟大。 习近平同志提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 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到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在旅游 中深感绿水青山之秀、高山大川之壮、江山河谷之美、花木 异草之奇,深感祖国之可爱,挥发出我们热爱祖国的热情。 让广大的 2 亿退休老人和广大的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在与大自然的融合中生活得更美好、更开心、更快乐,使之感悟到 党和国家的恩惠,高高兴兴的在消费中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 的骄傲和幸福。
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1. 文旅体制机制不能适应文旅深度融合的需要 一是有些地方领导体制多元化。表面看是挂了一块牌子, 文旅厅,内部还是文化局、旅游局,各自运行,“井水不 犯河水”,“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从统计数据到管理体 系也是两条线,领导体制和运行并没有真正融合在一起。 有的地方就根本没有文旅部门,文化部门被拉倒其他部门 一起形成综合性的部门。 二是景区管理体制机制不统一。文化局管博物馆、唱歌、 演出、景区剧场的门票收入;旅游局管景区门票、酒店、 饭店、清洁卫生;交通运输;导游、民工;民族宗教局管 理寺庙门票,寺庙捐赠,并未融为一体。文化旅游的统计 把不定能综合反映文旅消费和收益的真实情况。
2. 乡村旅游景点同构化比较严重 A 级景区同构化要好一些。“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剑门天下险、九寨天下奇”都有自己独特的景观。在乡村旅 游景点,旅游人数多、消费大,同构化比较严重,观赏的项 目都一样,打麻将、斗地主、农田风光一个样;吃饭“九大 碗”一个样;农家乐升级后成了乡村中的城市宾馆,费用高, 管理水平比较低,失去了农家乐的乡村味道。
3. 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投资有些不足 四川景区多,乡村旅游区广,接待了绝大多数城乡游客, 虽建设档次比较低,但城镇附近农家乐经升级为乡村旅游景 点,但建设资金不足,很大一批乡村旅游景区需要修缮,设 备也需要更新,但资金不足,工作没法进行。
4. 文化旅游业的人才稀缺 特别 A 级景区的导游,很多都不专业,忽略了景区中美景点,以及典故的来龙去脉缺乏知识和了解。很多导游, 回答不了游客们提出的问题。这是我们一些景区的一个重要 问题。
5. 文旅产业缺乏新品牌 zui近一年,文旅产业的品牌比较多,比如,成都的“夜 游府南河”、宜宾的“夜游三江口”、“九寨三日游”等品牌, 参加人多,经济效益好,类似的品牌比较少,特别是乡村旅 游,疑似成都“农科村”、“青杠村”等太少了。
三、几点建议 为了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重要的指 示精神,落实省委“关于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 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16 条),我们在学习和讨论中,提出了一些建议:
1. 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体制机制改革 目标是把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起来。建立领导体制一体 化、统一划规、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经营活动,这就必 须需改革现存的体制和机制。一厅两局,一局两处(科)。 这样的领导体制上,影响了文旅深度融合,影响文旅产业的 统一领导,有的地方把文化部门与科技、教育卫生合在一起, 有地地方把文化与教育搞成一家,有的地方把教育、科委、 文化放在一处。领导体制应该按中央和省委的决定和部署, 进行改革,真正为文化旅游部门。建立一体化的文旅体制机 制。
2. 加大对文旅资源禀赋挖掘与改造 有些景区公路到停车场,进入景区就得骑马、乘滑竿(人 抬竹轿),上山的缆车经常停运,住房陈旧,景区厕所缺乏 卫生清洁,因此,对景区的各种设施要认真进行排查,进行 整改。
3. 景区所有项目应由文旅部门统一管理 克服文化管博物馆、剧场,旅游部门收门票、缆车、食 宿;民宗局管寺庙。在景区实行权益分割,这种文旅分管体 制,经常扯皮、闹矛盾,影响景区发展。这也需要改革,实现真正的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4. 加大 A 级景区的文化活动 根据我们对 10 个 A 级景区的问卷调查,68%的人认为 文化生活少。A 级景区应安排更多文化活动、演出、电影院、 剧场都应开放。特别是景区的演出活动、篝火晚会、小吃晚 宴、自由歌唱,一可以活跃旅游氛围,二可增加景区收入。
5. 增创文旅地方品牌 四川除了要创建全中国、全世界的旅游品牌外。还要创 建有特色的地方品牌。红色文旅上巴中的“红军山”、“重渡 泸定桥”、“重走大草原”,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省内外游客。 成都的夜游锦官城,二月就有 20 多万人参与,收入 250 多 万元;宜宾的“夜游三江口”,一到晚上成千上万人到此游 玩,有唱歌的,有演出的,有卖小吃的,有魔术表演的,使 三江口成了宜宾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一张光辉的大名 片;“新都的罗汉堂”,成都的老人、小孩都特意到此数罗汉, 门庭若市。游客满堂;凉山彝族的“火把节”,斗牛、选美、 吃坨坨肉、喝苦荞酒,不远万里的外国文学家都来参与。四 川各市、县、区,文旅游玩地方多,小品牌不少,都应让它 们活跃起来。成都乡村旅游除了农科村、青杠村、红旗村梨 花沟、大河村等,太少了。一个区县起码要新增 4—5 个村 的旅游品牌。
6. 加大培养文化旅游人才 四川得天独厚,有一所《四川旅游学院》,可否把文化 二字加进去,更名为《四川文化旅游学院》,增设地方历史 专业、导游专业、解说专业,文旅统计专业、文旅企业、旅 行社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与运营专业等。当然,一个文旅学 院很难满足文旅支柱产业人才的需求,其他大专院校也可设 置文旅专业,培养文旅人才。人是文旅产业活跃、重要 的因素,为了人才就有了一切。四川的文旅产业就会成为真 正的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2025 年 7 月 22 日
专家组成员:张兴廷、杨忠好 陈一农、任 杰
执笔人:李少宇
审稿人:张兴廷、杨忠好
责任编辑:陈可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