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荣勋
唐卡,是中国藏族人民传统的绘画艺术载体。起源于 10 世纪。据《大昭寺志》记载。松赞干布曾用鼻血绘制吉祥天 母女神像,被视为唐卡起源的传说。
关于唐卡的来源,目前有两种传说:
一是印度起源说:意大利学者杜齐认为唐卡源于印度宗教布画“钵陀”,画布材质(棉布)与曼荼罗构图与此一致。
二是中原影响说:中国学者谢继胜指出唐卡与汉地卷轴 画演变同步,可能发源于敦煌地区,结合吐蕃旗幡画发展而 成。
唐卡发展与成熟于 10 世纪至 18 世纪。当时,藏传佛教 “后弘期”推动寺院建设,唐卡成为宗教传播工具。热贡地 区吸收尼泊尔、西藏和汉地艺术,形成独特唐卡画风。
传统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 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 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 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 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唐卡被人称为“藏文化百科全书”,其题材内容以宗教 为主,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间传说、世俗生活、 建筑、医学、天文、历算等领域。内容非常丰富。
宗教类包括:曼荼罗画、本生、集树会、祖师像、生活 传记、诸佛菩萨、本尊护法、空行、罗汉、生死轮回图、西 方极乐世界等。
非宗教类包括:历史、传说故事、天文历算、藏医药学 等 。
藏族人民传统的古唐卡,在炉霍注入了新内涵。犹如“旧 瓶装入了新酒”,一观看,就会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这是古唐卡的创新,也是古唐卡艺术的革命。现在我们 就来看看炉霍县是怎样践行这场革命的。
川西高原的“革命老区”炉霍县,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 交融正在上演。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共炉霍县委、 县政府投资近 3000 万元,将国家级非遗郎卡杰唐卡与红色 文化深度融合,创作出近 150 幅《镌刻在唐卡中的红色记 忆》系列作品。这不仅是 “红色+非遗”的艺术创新,更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让不同民族在共有的 精神财富中,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为炉霍县发展红 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开了一个好头,走出了一条新路。 郎卡杰唐卡以独特的空间透视和细密画风闻名,被誉为唐卡 艺术中的“东方文艺复兴”。在红色主题创作中,藏族画师 们用精湛技艺,在“跨越时空的红色故事”“涅槃重生中的 红色支柱”等五大篇章里,重现红军长征的壮阔历史。画布 上,红军战士与藏族群众携手同行,亲如一家,汉藏文化符 号交相辉映,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休戚 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些 作品既是艺术瑰宝,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觉教 材,让红色精神成为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镌刻在唐卡中的红色记忆》系列唐卡在成都、北京、 西昌等地举办的 5 场大型展览中,获得北京市委宣传部、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等权威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 持与认可,吸引了中央各部领导和众多观众参观展览。展览 现场,不同民族的观众在唐卡前驻足,共同感受红色历史与 民族艺术交融的魅力。这种文化交流打破地域和民族界限, 促进各民族在文化认同中增进情感共鸣,进一步深化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
《镌刻在唐卡中的红色记忆》北京展览会开幕式合影
炉霍县与西南民族大学合作打造的全国首家线上 “郎 卡杰唐卡数字博物馆”已正式上线。通过音乐、解说、交互 动效,让古老的唐卡艺术突破时空限制,从单一表现宗教题 材,融入到传播红色文化,拓宽了外延和内涵,使古老的郎 卡杰唐卡焕发了青春,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未来,“百幅是起点、千幅是目标”,炉霍县将继续以 郎卡杰唐卡为纽带,规划创作《唐卡里的长征》、《和平解放西藏》等系列红色唐卡,集众之力打造“红色唐卡之乡” 品牌,成为以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描绘红色文化壮丽画卷,传 承长征精神、“两路”精神的先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深扎根在雪域高原,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转至﹝2025﹞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