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更加繁忙的一天,不可避免地将要来临。”
在2023年低空经济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樊邦奎这样描摹低空经济的未来图景。
放眼全球,低空经济确实是一个“香饽饽”。根据预测,到“十四五”末,我国低空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到3万亿至5万亿元。摩根斯坦利也预测,至2040年,全球低空出行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其中,我国将占据全球市场的1/4份额。
作为一个集多领域、跨行业、全链条于一体的新兴战略产业,低空经济产业正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不仅多地政府工作报告均有提及,多个城市也在抢先进行布局,成都也不例外。
今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好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成果,激活通用航空、工业无人机等产业优势,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
今年年初,成都高新区企业沃飞长空研发的(eVTOL)适航技术验证机完成首飞,意味着“成都造”飞行汽车的研制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而以飞行汽车为代表的产业,正是低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业内普遍认为,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作为新兴的产业链经济,低空经济领域意味着多个领域、部门之间以及整个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成都市无人机产业协会副会长、携恩科技董事长刘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低空经济正从以“传统通航+无人机”为主的1.0阶段向“未来城市空中交通(UAM)+产业融合应用”的2.0阶段过渡。未来,将演变至以eVTOL(电动垂直起降技术)先进飞行器研制为核心载体,以人工智能大模型、多智能体决策智能、数字孪生、时空计算、卫星互联网等先进数字技术为支撑,以城市未来交通(UAM)为核心应用场景,贯穿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产业链融合发展的3.0阶段。